赵沙家村全景(李摄)
在松溪县田伟镇朱琳村冬瓜种植基地,科技记者邵邦明(中)正在烈日下指导农民科学保护巨型冬瓜。(吴振伟摄)
游客在葡萄园体验采摘(李摄)
捕捉米鱼(李摄)
“多亏了党的财政扶贫政策,我们家才摆脱了贫困。”17日,在松溪县老县城东厝村,村民蔡朝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蔡朝清今年70多岁了,父亲95岁。曾经只有儿子一个人在家工作,生活艰难。2016年,在县扶贫开发协会和驻村扶贫干部的帮助下,老县乡“稻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额贷款流转了他家闲置土地养鱼,还安排他下地干活,使他每年增加打工工资1万多元,土地流转收益2000元,财政扶贫小额贷款3000元,顺利实现稳定脱贫。
近年来,松溪县扶贫开发协会积极实施小额信贷金融扶贫政策。对符合条件、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实现了“应贷尽贷”,精准、快速、持续地将扶贫小额信用贷款送到各地扶贫的“毛细血管”。截至2019年12月,全县累计发放贷款3331万元,扶持贫困户719户,以“贷”增收、以“贷”致富成效显著。
拿“金饭碗”脱贫
因为木耳,年过六旬的田伟镇木丘村村民冯家春长寿,坐稳了扶贫“金饭碗”
2012年,冯家春患了胃癌,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他的经历引起了村两委和村里扶贫干部的高度重视。冯家春病情稳定后,帮扶干部郑凤亭、村支书钟垂兴多次到他家,向他和家人解释小额贷款政策。2017年8月,冯家春终于下定决心,借了5万元,用自己的1.5亩地种了1.5万桶黑木耳增加收入。
接下来的两年里,冯家春每年春秋两季都要采摘800多斤木耳,年收入4万多元。今年,他决定扩大生产规模。“目前培养18600桶菌袋,我肯定能还清贷款。”18日,在自家的蘑菇棚里,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由于是三伏天,菇袋就暂时“养”在棚子里,等花蕾像小白花一样长满菇袋,他和家人就把菇袋竖立在空地上。“一袋菌袋的成本在2元左右,包括人工成本,净利润也在2元左右。一亩地可以放一万多个菌袋。”冯家春说,到了收获的时候,他把黑木耳以每斤30多元的价格卖给浙江的买家。预计今年秋天采摘900多斤黑木耳能收入3万多元,加上春天卖黑木耳的收入,年收入5万多元。
“精准是金融扶贫的关键。”松溪县扶贫开发协会秘书长魏忠清介绍,松溪县在推进金融扶贫中提出了以“户贷户用”小额信贷促进产业发展的思路,坚持将扶贫小额信贷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鼓励和支持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条件的贫困户通过自主生产经营扶贫小额信贷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魏忠清说,个人持卡人申请扶贫小额贷款,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担保,只需要提供个人信用记录和具体发展项目即可。贫困户挂钩,帮助负责人和村干部严格审核把关,在预算表和贷款推荐表上签字并逐级上报审核。小额信贷手续简单快捷,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口“怕借”、“等救济”、“无产业”的问题
新世界的伙伴关系“贷款”
初秋,祖墩乡山源村村口,片片百日草迎来盛开。一个矮小的身影在花丛中穿梭,微笑着看着各种花朵竞相展示自己迷人的姿态。“今年种植的百日草长势喜人。作为‘花乡祖墩、花果山院’景区的招牌景点,将于国庆节前开放,届时将迎来大批游客。”18日下午,景区项目负责人谢荣亮自信地说。
谢荣良今年47岁。因为妻子没有劳动力,孩子还在上学,一家五口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他身上。2017年,他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山源村地处山区,森林广阔,自然环境非常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业。通过村干部的宣传,他了解到“贫困户可以申请小额贴息贷款扶贫,发展特色产业”。2018年初,谢荣亮听取了村干部的建议,上报了鹅扶贫项目,并申请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他用这笔钱买了850只白鹅苗,带动6户贫困户合伙养鹅。那一年,白鹅销售额达到4.1万元,获得分红的谢荣亮一家也成功脱贫。
绿水青山有“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我在外打拼多年,原本打算带舅舅出去发展。没想到回来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山川美景,舅舅也脱贫了,于是就有了和他一起创业的想法。”谢荣良的侄子谢华春说,2019年下半年,他从浙江衢州回到老家,决定用手头的资金发展山元村的农旅融合项目。当年10月,谢华春注册成立松溪亮亮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谢荣良为公司法人。该公司计划转让1300多亩土地和森林。目前已流转土地800多亩,用于开发100多亩向日葵和四季花田、蔬菜采摘园、有机水稻种植、村舍农家乐、户外开发、科研基地等项目。与此同时,谢荣良还扩大家禽养殖规模,建设山地养鸡场,增加村民收入。“感谢小额信贷政策的支持,为我开了个好头,实现了脱贫。现在我和侄子一起工作,为建设美好家乡的共同事业汇去自己的力量。”
“让贫困户在参与中学中有标杆和标准,学会技术,学会经营。”魏忠清说,扶贫小额信贷鼓励贫困户与贫困户,或普通农户、能人、致富带头人开展股份养殖、代养殖、租赁、托管、订单生产等合作生产经营。,通过互帮互助。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产业,形成抱团发展合力。
“户贷社管”村民共同致富
山青水深。松溪县老县城东厝村西坑底的山谷里,路口略窄,山泉清澈见底。走进去,山谷渐渐变得宽敞,一片稻田映入眼帘。鱼沟呈十字形或井字形有序排列。“饭香鱼肥。”19日上午,松溪县稻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尚希指着稻田旁的鱼塘告诉记者,2013年,合作社将村里200多亩废弃的田埂改造成稻田,开挖鱼沟、鱼塘,种植优质水稻,引进瓯江彩鲤等300个稻鱼品种,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走品牌经营之路。目前,合作社已流转土地1000多亩,其中东厝村的李相花、邵邦良、陈天金、丁明奴、蔡福康、蔡朝青等6户贫困户以100多亩土地和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的形式入股合作社。
“金秋时节,稻浪翻滚,鱼在渔网里飞溅,那时候就好看了。”刘尚希说,稻田每亩产50公斤稻田鱼,稻谷超过1000公斤。“稻花鱼”牌水稻和鲤鱼的生态养殖在线上线下市场都很受欢迎。一斤大米能卖到8元,稻花鱼每斤价格达到30元,合作社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有股份的贫困户只需要插秧,放鱼苗,整理稻田,然后坐等丰收。合作社负责采购和销售鱼和大米等农产品。“每个贫困户在合作社平均有4亩以上的土地,土地流转的‘红利’每年增加2000元。合作社还免费培训稻田养鱼技术,吸收到合作社经营中,每户每年增收6000-15000元。年底再发放扶贫小额贷款红利3000元,每户每年增收2万元以上不成问题。”谈起自己的增收,贫困户蔡福康竖起了大拇指。“一块地给我带来‘三份’收入。现在我衣食无忧,日子越来越红火了。”
长期以来,松溪大力鼓励本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扶贫工作,采取“户贷社管”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加快脱贫步伐。贷款贫困户积极参加生产,学习技术提高生产技能,流转土地,使他们的利益与合作社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更好地发挥。
让贫困户的“钱袋子”鼓起来。
“基本生活有保障,贫困户的‘钱袋子’一定要鼓起来,扶贫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魏忠清说,三年多来,松溪县扶贫开发协会认真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该县扶贫小额贷款严格执行“5万元以内,三年内不担保,基准利率贷款,财政贴息,县建设风险补偿”的政策,严格按季度补贴,扶持贫困家庭发展农业生产,较好地解决了农村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为确保到户贷款的顺利发放和准确使用,松溪县探索创新金融扶贫新机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金融扶贫机制。“加强扶贫小额信贷流程管控,优化流程,减少申请材料,缩短放款时间,提高放款速度,让贫困农户敢贷。”魏忠清说。
松溪县在完善风险保障机制的基础上,严格控制风险补偿金,建立风险补偿金制度,实行专账管理,按扶贫小额信贷金额比例拨付风险补偿金1604.67万元,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专户存储、封闭运行。根据贷款项目的技术要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上门开展技术服务,有效缓解了贫困户的生产风险。强化贷后管理机制,认真检查贷款贫困户的扶贫项目安排、产业发展、资金使用情况,确保金融风险可防控。
“产业是金融干预的有效载体,两者紧密结合可以变‘输血’为‘造血’。松溪扶贫小额贷款的经验是真正把金融扶贫运用到贫困户发展产业上。”松溪县委书记黄美萍说,金融是产业发展的源泉。松溪县立足当地特色资源优势,为不同贫困户“量身定制”产业发展模式,保障贫困户参与实际生产的基本前提和贫困户使用贷款资金的主要阵地,确保贷款贫困户有资金、有路子、有项目、有效益发展产业,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作者:□林林清辉
来源:闽北日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小额信用贷款是什么,小额信贷是什么":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0200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