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疫情反复,一些金融消费骗局浮出水面。对此,为增强消费者防骗防骗意识,深圳银保监等监管部门在疫情防控中频繁发布风险提示,防范欺诈,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借“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之机,南都记者梳理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官方名义实施诈骗的骗局和官方提示,为深圳市民保驾护航。
[大骗局败露]
号称“官款”,填了钱就被骗了。
近日,点对点借贷专项风险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监测发现,部分网站、微信群、社交媒体账号等。冒充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自称官方支付渠道,引诱P2P点对点借贷机构出借人支付保证金,企图实施诈骗,存在重大潜在风险。
这些骗局是什么样子的?据悉,第一步是诈骗分子冒充P2P平台客服,将投资人拉入所谓的“QQ清仓群”。第二步,以偿还投资款为由,诱导受害人添加微信,要求下载所谓的支付应用。第三步,引导下载这类APP,以缴税、解冻保证金为由,骗取投资人的钱。
针对这些情况,深圳银保监局近日发布《关于谨防不法分子利用官名实施诈骗的风险提示》称,中国银监会、中国深圳银保监局未设置或授权设置P2P网贷机构的还款通道。请通过官方渠道或当地网贷整治办获取关于网贷机构还款信息的确认,不要相信虚假信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银监会、中国及各银行保监局依法依规对银行业和保险业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不会向消费者收取费用或押金。
[防止“欺诈”的提示]
金融消费者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将身份证号、账户信息、短信验证码等关键信息告诉他人,注意不要随意点击或扫描来历不明的链接或二维码。如发现个人信息存在泄露风险,请及时更改账户密码,或联系开户银行采取挂失或限制交易等临时控制措施。
疫苗调查员?谨防假借“时调”行骗
齐新抗疫期间,有不法分子打着“疫情”的幌子行骗。近日,有骗子伪装成“预防接种普查调查员”或“回访人员”,以社区工作人员的名义将被骗者加为好友。被骗者填写了包括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后,银行卡里的钱被骗子转走。
深圳银保监局警示防范不法分子打着“流量调整”的幌子行骗。流行病学人员在开展流行病学工作时,只会核实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近期出行等对疾病防控有用的信息。不会电话、短信索要银行卡号、支付账号、支付码、验证码,也不会要钱、推销产品。
防止“欺诈”的技巧
消费者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将银行卡密码、手机验证码等敏感信息随意透露给他人,对网上转账要谨慎。
因道路管制无法送货?退款信息要仔细筛选。
深圳银保监提醒,收到退款信息一定要仔细甄别。不法分子可能会通过相关链接或二维码声称受疫情控制、道路管制影响无法发货,需要退费,从而窃取消费者的重要个人信息。换句话说,这些听起来很有逻辑的说法需要更多的筛选。
防止“欺诈”的技巧
深圳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提高安全意识,仔细辨别内容真伪,及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快递的送达情况。不要盲目点击和扫描来路不明的网络链接或二维码。
以银行名义进行欺诈宣传,侵害消费者权益。
银行也成了冒名顶替的“灾区”。近日,广发银行某支行监测发现,不法分子通过自媒体、广播媒体微信官方账号等账号发布使用其官方名称的虚假营销宣传,并采用在APP内签到领取不同价值礼品的宣传方式,诱导客户扫描二维码下载使用非广发银行的APP。同时,不法分子还以手机银行无效或身份证件过期等理由,通过群发短信的方式诱骗客户点击虚假手机银行网页链接,诱导客户输入账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然后利用其客户身份完成资金盗窃。
前不久,杭州银行提醒,有不法分子冒用银行名义,自称杭州银行或杭州银行合作机构工作人员,通过骚扰电话、微信加好友或发送银行虚假短信(短信中可能含有高额度、低利率等欺骗性信息),实施虚假宣传或金融诈骗等违法行为。平安银行还提醒,监控发现不法分子冒用银行名义发送带有钓鱼链接的短信,以网银过期/手机银行无效为由诱骗客户点击虚假网页链接,诱导客户输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登录密码、短信验证码、交易密码等重要信息。,然后冒用客户身份完成资金盗窃。
防止“欺诈”的技巧
事实上,这种以诈骗银行名义发布的信息层出不穷。南都记者梳理看到,根据银行和行业提醒,通过银行官方平台和渠道办理业务,通过正规应用市场下载APP,不轻信虚假内容,不点击不明链接,不登录不明网站。
关于收费问题,银行也提醒,办理信用贷款业务过程中不收取任何费用。我们没有与任何公司或个人合作,受托收取代理费、手续费、佣金等各种费用,在放款前不会以任何理由收取额外费用。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让你清理校园贷?
“你好,我是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你有校园贷,有额度不同的银行卡,还有花坛要清理。”此前,有市民反映,不法分子利用“中国银监会工作人员”的身份拨打电话实施诈骗,严重危害广大市民的财产安全。据观察,罪犯多为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他们有处理贷款、信用卡和花坛的历史。他们通过电信伪基站拨打电话,冒用“中国银保监会工作人员”的名义,清理注册在其名下的校园贷款,清理未使用的信贷银行信用卡,帮助解冻花坛等相关内容,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实施诈骗。
防止“欺诈”的技巧
假冒中国银行保监会名义,骗取网民姓名、信用卡账户、取款密码、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涉嫌从事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银保监会提醒金融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进行融资,不要轻信陌生电话、短信和网络提示的贷款信息。
伪造银保监会公文,索要保证金,否则以恶意套利被起诉?
前几天,一位市民收到一家国有银行的贷款短信,上面提供了贷款网址。登录平台,填写身份证、电话、银行卡、联系人等个人信息后,平台显示2万元借款已到账,可以提现。但是银行卡没有收到贷款。对此,平台表示由于银行卡号错误导致贷款无法入账,客服人员建议业务员解冻,并告知具体解冻方式。
该市民按要求将身份证和银行卡拍照,并与身份证拍照。随后,业务员发来一份“中国银保监会”的解冻结果,要求贷款人提供贷款金额的50%,即1万元作为保证金,否则司法部门将介入,以恶意贷款套利起诉,将对方一步步引入瓮中。
这种伪造公文实施诈骗的案例并不少见。深圳银监分局此前通报称,一些不法分子通常将自己包装成小额贷款公司的员工,声称自己有小额贷款项目,利息低,放款快,诱导消费者下载钓鱼app,填写身份证、银行卡号等相关信息。消费者提交贷款申请后,系统会提示消费者填写信息有误,客服人员会介入。然后客服人员给消费者发来伪造的官方文件,如“中国银监会文件”、“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文件”或“中国银监会深圳地方监督管理办公室文件”,称其账户已被异常冻结,需要提交一定金额的存款连接资金流向,以确认账户为消费者所有。如果无法支付押金,消费者可能会因涉嫌欺诈贷款而被追究刑事责任。
防止“欺诈”的技巧
为切实保护消费者财产不受侵害,深圳银保监局提醒,银监会及其相关派出机构无权直接冻结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账户,不会向任何单位和个人索要账户密码,也不会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收取保证金、认证费或其他形式的费用。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请务必提高警惕,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轻信他人,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提供线索。
规范惠民保险,严查以政府名义虚假宣传。
作为城市定制的商业医疗保险业务,深圳等地的“惠民保险”火爆,但同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根据银监会去年发布的《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定制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银监会将重点解决以下问题,包括保障计划缺乏必要的数据基础;夸大宣传、虚假承诺,误导消费者;延误赔偿和后悔赔偿;为了更好地规范惠民保险的保障,有必要以政府的名义进行虚假宣传。
南都记者吕亮采写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接到流调电话什么意思,接到流调电话会隔离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0186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