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八九零(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吴晓波频道)
从美国硅谷银行、签字银行到欧洲百年银行瑞士瑞信银行,欧美多家银行相继陷入严重风险事件。最近全球金融风险指数上升,令人担忧。
这两天,一则关于“全球最大规模资产搬迁”的新闻被广泛转发。网传截图包含以下内容:
据华商财团内部人士透露,1月份仅中国资产就分别从美国和瑞士转移了760亿美元和1650亿美元。全球富豪纷纷抛弃瑞士银行,尤其是中国客户,数百万中国富豪抛弃了一个瑞士银行账户。
网上图片内容截图
随后,香港银行员工停止休假、汇丰银行继续一周七天营业、香港保险销售同时爆发的传闻,让人生疑。
但是,这个新闻,百度上可以看到很多报道,谷歌上却没有任何踪迹。
太奇怪了。这个神秘的中国财团在田燕没有明确的对应公司。名称相近的“世界华商投资集团”两年前就被列入商业异常名录。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到的内容,多是与传销、诈骗有关的新闻。
汇丰银行一周七天营业怎么样?据媒体报道,汇丰银行的三家分行于周六和周日试行特殊业务安排,以满足香港和mainland China全面通关后新的非本地客户的服务需求。
关于“760多亿美元、1650多亿美元中国资产主要流入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看似有说服力的数据,其实并无出处。
因为香港金管局公布的数据只到2023年1月底。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的日均数据,该行的余额、外汇储备等相关数据没有明显变化。
此外,证券时报记者致函香港金管局询问“是否有大量资金向香港转移?”HKMA的答复也很官方,没有具体有效的信息。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经常处理不同商业活动所产生的资金流入和流出。HKMA将与金融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保持密切联系,促进香港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真的有很多资金在往香港转移?香港真的像传言的那样成了外资的避风港?关于这些谣言背后的真相,小巴咨询了多位大佬。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回答和分析。
一般来说,大量资金被转移到香港的消息意义不大,更像是谣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条新闻背后的商业利益导向很明显,怀疑是一些公司出于商业目的发布了这条新闻。
目前没有任何权威媒体的报道,也没有确凿的数据证明;其次,从量级上来说并不合理。稍微分析一下就能看出不合理。
假设他们是美国储户。硅谷银行超过1000亿美元的存款大部分来自美国公司。就算转,也是转到自己的银行。他们怎么去香港?
中国人在硅谷银行没有那么多存款。其次,如果他们担心钱存在美国其他银行的风险,就不会急着把钱存在香港。他们必须奔向大银行,比如花旗集团和摩根大通。
至于说香港未来会成为欧美存款的避风港,那就更无从谈起了。首先,欧美银行整体健康状况良好;第二,从其他环境来看,例如法治,香港在这方面并没有优势。
目前并没有权威数据支持“因硅谷银行和瑞士瑞信银行事件,美国和瑞士数千亿美元存款流入香港”的说法。
此外,还有一些误解,比如认为瑞士瑞信银行的钱就是瑞士的钱。
事实上,瑞士瑞信银行在世界主要金融中心都拥有金融牌照和资产,比如亚洲的香港和新加坡。
香港,瑞银集团的象征。
金融机构的“祖籍”即总部,与存款的地域流入流出关系不大。
存款客户可能会选择更好的银行,而不是考虑地区。
如果真的要流出的话,香港和新加坡真的是很理想的地区。简单来说,香港和新加坡没有本地的金融机构,而是有来自美国、欧洲和内地的金融大鳄在竞争。
只是香港要想成为欧美的存款避风港,首先要满足成为避风港的要求,在安全、法治和自由之间取得平衡。
香港能否成为避风港,更多取决于香港政府和监管机构未来的政策走向。
目前,中国内地仍有严格的外汇管制和金融管制。如果内地愿意更多地通过香港开放市场,对香港是有利的,比如中国内地与香港、大湾区的金融合作,以及近年来沪港深市场的合作。
至于矽谷银行倒闭和瑞士瑞信银行银行事件,对本港金融地位的影响不会太大。例如,香港金管局曾表示,瑞士瑞信银行在香港约有1000亿港元的资产,但这笔资产占香港银行业总资产不足1%。
事实上,这场风暴是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美联储过度加息造成银行固定收益投资损失空,进而影响流动性。中国金融机构的很多海外部门也深受影响,但大家都很少关注。
目前,香港和新加坡也受到美元加息的极大影响。如果考虑存款的安全性,建议选择流动性和财务状况较好的金融机构。
海外美元存款业务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在美元体系下,美联储的加息周期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价格”——利率。
在过去十年长期的低利率环境下,各类固定收益产品都很难看到这么高的收益,而且这种产品也是和存款一样安全性很高的产品,所以会吸引大量资金流入。
尤其是在目前大家对经济悲观,美国硅谷银行破产引发避险情绪的情况下,有相对高收益、更安全的存款,吸引力会进一步增强。
硅谷银行宣布破产后,客户排队办理业务。
但资金流向很难确定,华商财团也不是可靠来源,所以钱不一定从美国和瑞士流出,很可能只是被高利率吸引,从其他产品变成了存款,但这种情况的概率比较小。
硅谷银行和瑞士瑞信银行银行事件导致欧美大范围银行业危机的概率也不高。目前政府对此问题高度重视,处置及时,不太可能扩散。
目前来看,未来香港成为欧美存款避风港的概率很低,因为美国、日本、瑞士都有吸引大规模资金的优势,而且其货币也是传统的避险货币。
但是,香港没有这个对冲能力。如果出现全球性风险,美国仍然是首选。
至于美元加息对香港的影响,香港的资产价格已经有所反应。从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来看,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目前,欧美的银行业危机仍在发酵过程中,尤其是在瑞银与瑞士瑞信银行合并的过程中。一些政府行为损害了股东和AT1投资者的利益,也打破了一些共识和规则,增加了市场的担忧和避险情绪。
预见到风险,聪明的资金会先撤离,寻找安全的避风港。
现阶段,香港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方面,金融生态和法律规则与欧美接轨,联系汇率制度下不存在汇率风险;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处于复苏通道,中国资产的吸引力增强,因此香港市场在中国资产投资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对于硅谷银行和瑞士瑞信银行近百年来接连爆炸引发的金融风险,考虑到欧美监管部门提供了及时的流动性支持,市场普遍认为,硅谷和瑞士瑞信银行事件引发更大范围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静态看问题,这个结论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如果欧美央行继续加息,或者银行再次爆发,在市场情绪已经受到惊吓的背景下,新一波的银行挤兑很可能开始,导致更多的问题银行浮出水面。
总之,金融生态是一个二阶混沌系统,参与者的行为和预期会改变系统本身的运行轨迹,不可预测,容易出现蝴蝶效应。一个小事件可能会引起大问题,并且充满了非线性。所以,没有人敢拍着胸脯说没有危机。
此外,对于国内投资者来说,没有必要担心银行业危机。
中国和美国有相反的货币政策环境。美国在大举加息,中国在努力保持宽松,美国在抗通胀,中国在抗通缩。因此,美国在抗击通胀的道路上遇到的问题,不会对正在抗击通缩的中国产生直接影响。
但是,心理上还是会有影响的。政策面和金融机构都会更加关注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也会更加警惕激进极端。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欧美集团香港有限公司,欧美的钱":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qkl/17340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