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瑶是中国瑶族中一个罕见的分支。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土瑶”世代生活在鹅塘镇的明美、大明、草堆等24个山头和沙田镇的朱槿、新民、石洞等地,其中“土瑶”人口有8500人。截至2015年底,6个“土窑”村贫困户1262户7075人,未脱贫户1091户6212人。贫困发生率高达61.42%,是贺州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拥堵是导致土瑶贫困的重要因素。对于“土瑶”人来说,以前步行出门需要四个多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出行极其困难;近年来,政府加强了道路建设。2019年,投资5180万元的三条连接土窑地区与外界的“经济通道”已基本建成通车,不仅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也为村民打开了致富门路。
竹编、种茶也能脱贫致富。
“我最快40分钟就能织好一个竹篮,除了成本。按照每张9元算,我一个月能赚1000多元。”平桂区沙田镇石洞村的瑶族人冯秋谷说,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平桂区积极开展产业扶贫,确保土瑶贫困群众增产增收,落实“人均一亩茶、每户两亩姜、每村万亩杉”的产业发展思路,创新“公司+基地+工厂+农户”一体化的“扶贫车间”发展模式,探索形成土瑶茶“种植、经营、采集、饲养+编竹、包装”全产业链。
位于大桂山腹地的石洞村盛产优质竹子。另外,土瑶人有竹编技术,所以竹编是一个很好的扶贫项目。石洞村积极探索建设“大厂瑶寨竹编扶贫作坊”,为村民提供了新的收入途径,改变了冯秋谷的生活。
冯秋谷一家七口人,三个孩子,两个老人和丈夫。以前家里的收入来源就靠种生姜、八角、杉树和夫妻每年出去打零工。三个孩子上学,两个老人常年需要看病吃药,给本来就贫困的家庭带来了更重的负担。2015年封丘顾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随后在医疗保障、教育、住房、产业等方面享受政策补贴。“现在老人看病可以报销了,医药费降低了,孩子每学期都有补助。”
2018年,冯秋谷开始学习竹编技术。随着编织技术的提高,她现在每天可以编织多达20个竹篮。2018年,她靠编竹篮、乞讨为生,收入6000多元。此外,冯秋谷家也参与了“养茶”,是村里12个茶农之一。2019年,她养了400片茶叶,总收入1.2万元。
在土瑶居住区,创新实施了“送茶到人”的扶贫政策。企业扶贫车间按照每户100至400片茶叶的标准委托贫困户进行红茶养护。除了每片每年30元的维护费,能参与企业分红、养茶的贫困群众,每户每年可增收约4000元至15000元。
“今年我们扩大了茶叶种植规模,养了500多块。初步计算,种茶收入在15000元以上。”冯秋谷说。通过竹编、茶叶种植等产业扶贫,冯秋谷一家在2019年成功脱贫,现在日子越来越好。除了种植生姜、八角、杉树,潘鲍曼2019年开始学习养殖马蜂的技术,2020年1月开始通过小额贷款养殖马蜂。冯秋谷仍然坚持在业余时间编织竹篮来贴补家用。
据悉,大冲瑶寨竹编扶贫作坊正常运营生产,可解决87户129人就业,每年增加村民收入63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让当地瑶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家门口凯奇特色菜馆
草堆村位于大桂山腹地,四面环山,自然环境保存完好。独特的区位条件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习俗,被专家认证为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瑶族传统聚落之一,具备发展乡村民族旅游的先天条件。
2019年12月,平桂区鹅塘镇草堆村土瑶风情旅游区开工建设。立足当地资源特色,编制了“美丽草堆,欢乐土家瑶”风情旅游区专项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面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机遇,平桂区鹅塘镇草堆村“土瑶”邓春银2020年率先开起了土瑶农家饭庄,为土瑶人在家门口增加就业和收入,脱贫致富树立了榜样。邓春银是草堆村的贫困户之一。以前他家靠种生姜和杉树,出去打零工。2016年,邓春银通过小额贷款5万元,开起了小卖部,不断加大生姜、杉树的种植。2018年成功脱贫后,他继续寻找致富门路。
“虽然景区还没有对外开放,但是很多游客来这里玩,很多游客会在我的餐厅吃饭。”邓春银说。2020年5月1日,在草堆村委会的帮助下,邓椿引进的特色农家乐——香满耀正式开业,平均每天收入500元至600元。2019年,邓春银稳定的年人均收入达到6300元。
随着景区建设的不断完善,来参观的游客也越来越多。邓椿引进的农家特色餐厅,大部分食材都是本地食材,餐厅每天对鸡肉的需求量很大。“我最近动员村民养更多的鸡,”邓春银说。养鸡成了草堆村村民增收的新途径,可以帮助贫困群众增收。
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路修到家门口,楼盖起来,瑶寨的建筑越来越漂亮。沙田镇石洞村人潘清兰见证了石洞村的发展变化。“看到村里的变化,我觉得很开心。”潘青兰的嘴角藏不住喜悦。
据了解,近年来,石洞村大部分村民都买了冰箱等电器。潘青兰家里还添置了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电器。“现在网购很方便,村里很多年轻人都会网购。”2019年,在女儿的帮助下,潘青兰学会了使用微信,学会了如何网购。通常,她会买一些便宜的衣服。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是潘青兰2017年王磐艺术节去平桂区的最大感受。潘青兰平时通过电视和手机了解外界的信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她希望有机会多走走,了解外面的世界。
“我以前住的房子都是树皮房。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石洞村土瑶人冯一家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受益者。2019年8月,他们搬进了“文华家园”安置点,圆了冯走出大山、定居城市的梦想。
“文华家园”是平桂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占地529.05亩,可容纳贫困户4075户,人口21662人。完全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进行建设和管理,同时配套路网、学校、医院、扶贫创业园等基础设施建设。
有地方住,还要让老百姓住的安心,有融入感和归属感。据了解,在平桂区“文华家园”,有劳动能力和搬迁意愿的有4383户,有劳动力和搬迁意愿的有1户以上实现稳定就业,4383户10855人。如今,冯是一名建筑工人,他的妻子在一家电子厂工作。家庭月收入基本达到5000元左右。
贺州市平桂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通过加强产业扶贫、异地搬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扶智等方式,加大对“土瑶”聚居地区的扶贫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6个“土瑶”贫困村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底的52.94%下降到4.50%。
据悉,2019年,6个“土窑”村平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3元,是2017年底1.65万元的6倍;人均纯收入达到9454元,是2017年底2607元的3.6倍。(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世兴通讯员李雪琴)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贺州土瑶寨风情山庄游玩攻略,贺州土瑶寨风情山庄":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6211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