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阅读
近年来,绿色金融的浪潮日益高涨。尤其是“双碳”政策颁布后,各地开始探索“双碳”政策下的发展模式。金融业也推出了多种绿色金融减碳路径。
虽然动员金融支持碳减排是正确的发展方向,但探索金融如何支持碳减排的过程,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否则,不仅无法完成碳减排和发展的任务,还会造成额外的金融动荡,危及经济发展和就业。绿色金融必须遵循方法论。
绿色金融和批发银行的资本市场,一方面越来越体现了大众在投资选择上对环境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宏观政策的走向。但本文的重点不在这里。
围绕绿色金融的信贷部分,探讨银行如何将资本市场对绿色发展的宏观任务和引导信号贯穿于日常业务,通过具体的信贷业务支持企业减碳。
作者:丁于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SDG公益智库专家
绿色金融高级国际专家
德国科隆大学经济学博士,联合国机构项目资深专家;国际金融公司蓝色金融(绿色金融)项目组数字普惠专家;前联合国资本发展基金数字经济专家、中国事务负责人。长期致力于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农村数字经济和可持续金融的发展。2005年起参与金融领域的中德合作开发项目,后参与世界银行项目,在中国金融机构推广小额贷款业务。
主体
银行要想做好绿色信贷,核心是遵循市场原则。
气候变化危机带来的碳减排责任已成为全球共识。但如果具体到每个国家、每个企业、每个人,减碳的责任就意味着巨大的调整和挑战。不应该为了减碳而减碳,否则会陷入盲目的激进主义,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造成大量企业特别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中小民营企业破产,进而导致就业市场崩溃。除了就业方面的考虑,中国还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中国因为碳减排措施不慎而与全球经济发展脱钩,将对全球经济发展构成极大威胁。在微观层面,如果银行出于任务压迫和利益导向,欺骗企业不计算失地贷款,增加减碳措施,不仅达不到减碳目标,还会恶化企业的债务结构,甚至在此过程中引发腐败和各种形式的道德风险。
市场原则包括两个部分。
宏观决策者应该考虑碳减排效率。目前用于减碳的财政投入有限,必须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政策制定者要深刻理解各行业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及各种减碳措施对实际减碳的贡献。不幸的是,尽管当前市场充满了关于碳减排的故事,但其中许多都在出售不成熟的碳减排技术,或者目前在商业运营中成本效益很差且必须依赖财政补贴的技术。宏观政策制定者必须学会辨别真伪。同样一个亿的财政投入,针对不同的措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减碳效果。基于目前的科技成熟度,循环经济和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优化值得在未来几年大力推广。
对于银行这样的微观执行者来说,市场原则意味着深入了解企业在业务领域的发展趋势,了解行业的市场需求和碳减排潜力,为其设计合适的绿色信贷产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系列为行业设计的监测指标,保证贷款的减碳效果。绿色信贷是连接资本市场、宏观政策和具体企业的重要连接器。银行一定要审慎决策,控制风险,不能忽悠企业加大负债管理,从而对未来造成更大的伤害。可惜,笔者感觉现在有一股绿色信贷的热潮。
此外,不遵循市场原则还体现在绿色信贷分配不合理。在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习惯下,各种绿色信贷政策的优惠贷款会优先考虑当地的市政项目,比如污水处理厂。这不仅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也是不经济的。绿色信贷应该在源头投入,从而更有效地减少碳排放和污染排放,这方面的重点是中小型制造业的私营企业。遗憾的是,长期困扰制造业民营企业的贷款难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绿色减碳贷款的长期贷款特性和银行绿色信贷能力的不足,使得民营企业申请减碳贷款的难度加大。
接下来,本文将介绍为中小型制造业民营企业提供绿色信贷的四种思路。
1.遵循市场原则,重点关注减碳行为符合自身经济利益的企业。
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私营企业需要生存。申请信贷支持碳减排措施必须符合其经济利益。一般来说,出口欧洲市场的企业,未来面临欧洲碳关税甚至“绿色”市场准入限制的企业,或者作为国际名企上游面临客户“绿色认证”压力的企业,更愿意通过衡量自身利益,采取积极措施减少碳排放,维持市场地位。
银行应该把这类企业作为主要目标,为他们提供合适的绿色信贷。
自始至终,绿色信贷都要更符合国际市场标准,即减排方法论明确,有认证,减排效果有监控。这种绿色信贷可以通过绿色债券等工具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
2.遵循必要性原则
正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绿色减碳应该着眼于现有生产流程的节能升级。这意味着设备、技术、生产工艺的转型升级。
对于企业来说,其设备、工艺、生产流程都与成本直接相关。银行要尽量支持企业以较少的投入达到特定的节能减排效果。如果企业的设备比较新,在目前的经济压力下,没有必要融资更换新设备,增加企业的债务。
对设备老化、能通过新设备取得更大节能减排效果的企业,要给予固定资产融资支持。否则,银行可以通过贷款支持他们进行局部改善。
3.关注节能和能源成本管理。
从全球减排潜力来看,工业生产过程的电气化和工业生产过程能耗的优化对减排影响很大。
对于企业来说,节能就是降低成本。考虑到全球能源价格的上涨和国内电价的涨价预期,节能是一项既符合企业利益又符合公众减排要求的措施。
对于银行来说,绿色信贷支持企业节能后节约的生产成本可以直接作为未来还款的来源,纳入“企业还款能力”的计算。
目前,一些银行在信贷调查中将潜在的“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可能的还款来源。但由于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仍存在诸多缺陷,定价较低,基于审慎原则,笔者目前不建议将潜在碳排放收入纳入偿还能力计算。
4.产品、风险控制和流程
对于制造业民营企业来说,绿色信贷融资的主要挑战和传统小企业一样,在于对银行抵押物的崇拜和缺乏行业分析能力。目前大多数银行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来源(包括节能减排中的成本节约核算)没有很好的预估能力。在信贷业务中,银行普遍缺乏行业专家,因此被迫依赖抵押品。
然而,民营制造企业缺乏合规抵押品。即使有,也大多已经用于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此外,设备、工艺改造等节能改造的现金流出,多为一次性投资。基于节能的相应现金流入(或因节能而减少的现金流出)可以持续数年。因此,银行必须根据上述现金流计算设计中长期贷款产品,并根据相同的现金流为企业制定还款计划。
让我们举一个更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情况:
一家民营企业为国际知名公司生产加工产品。国际大牌公司基于“可持续发展责任”和股价管理的需要,要求这家民营企业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使用清洁能源。因此,这家私营企业申请了一笔贷款,用于在其工厂建造太阳能设备。还款来源是使用自产清洁能源节省的电费和电网多售电所得的收入。
我们进一步假设工厂位于南方阳光充足的地区。扣除折旧和日常维护费用后,预计的节能收益和售电收益可使这笔贷款的偿还期为8年。
显然,缺乏银行心目中合规抵押物的民营企业,很难在目前的银行信贷业务中获得一笔8年期的长期固定资产贷款。
我建议银行采取以下措施:
01
根据本地行业,建立专注于“行业”的分析能力,成为该行业的生产流程专家。
02
放弃对抵押物的崇拜,以“现金流”的预期作为还款来源的基础,根据融资回报周期设计产品期限。对于缺乏抵押物的企业,如果银行确实没有保障,可以通过增加风险、延长还款期限来弥补。
03
积极加强行内区域特定行业的节能减排能力,以咨询服务的形式向同类型制造企业输出专业能力。同时,银行可以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以上观点基于作者在绿色信贷的工作经验。虽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严峻,但绿色金融是全球发展趋势,也是未来主要市场可能的准入标准。通过绿色信贷帮助民营企业提高节能减排能力,仍然是银行重要的业务选择。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小微企业绿色金融,小微企业绿色信贷如何发展":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5760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