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郝玉瑶编辑刘文君
“公司很担心。”说完这句话,张涛掐灭了手里的香烟。
张涛在一家收藏公司工作。作为公司的二把手,他和他的老板老王干一起工作了78年。“虽然我没事被释放了,但葛望还没出来。很多之前信任我们的甲方都和我们断绝了业务往来。”
四个月前,老王从债务人那里查封了一辆宝马,作为沿海地区收藏界的领军人物,十年间多次重复。但这一次,他进了看守所。
据张涛介绍,老王是中国涉足收藏界的第一人。从信用卡催收到汽车金融催收再到网贷催收,老王经历了催收行业的几个黄金时代和疯狂成长,最后在看守所经历了最黑暗的时刻。
在中国近40万亿的贷款背后,有一个“原罪”、没有现行法律规范的暴利行业——催收。催收行业随着个人贷款消费业务应运而生。全民杠杆时代,越来越多的债务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资产回收需求。在新平台的贷款审核中,各种参差不齐的人做起了催收公司,在高佣金的驱使下,开始践踏监管甚至法律红线。
随着金融监管的收紧和“扫黑除恶”专项行动的开展,灰色地带的催收行业是应该全面取缔,还是应该规范划出红线使其合理合法?这关乎未来。
曾经是个正派的人
收藏行业兴起于2003年,老王在那个年代算是个正派人。
当时各家银行的信用卡专员走进校园,额度几千块的信用卡甚至不需要提供相应的收入、财产或工作证明。"签个名就行了,剩下的我会为你做的。"中国的个人信贷消费由此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
2003年至2010年间,信用卡发卡银行从几家迅速增长到近百家,发卡量从2000多万张猛增至数亿张。截至2010年底,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到2.3亿张,期末应付授信总额4491.6亿元,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授信总额76.89亿元。
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贷后资产管理需求,催收成为重要的一环。发卡数量和贷款总额不断增加,各发卡分中心无法独自应对越来越多的逾期账款。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广发银行开始将信用卡催收业务外包给应运而生的专业催收公司。
老王的嗅觉很灵敏,很早就抓住了金融市场的需求。三五个大学甚至大专毕业的年轻人,一间办公室,几部电话,几台电脑,老王依靠自己在当地特殊的人脉关系,很快成立了一家催收公司,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创业。
“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业务来自中行、工行、广发等银行的信用卡催收。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部门根本打不了电话,呼叫中心的客服也不适合做这个。是由我们去现场收集,还是由他们外包。”
忙于生意的老王很快扩大了团队,从几个人到几十上百人,不过几个月的时间。“我每天要打两三百个电话,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虽然我很累,但是那些那些年欠钱的人,还是提醒一下比较好,告诉他们一些法律和合同条款,或者联系家人施加压力。还款还是比较容易的。”
老王公司的一位员工回忆,2007年,由于工作量大,还款比例高,有的一个月工资加提成近10万,一个月能拿两三万的催收员不在少数。那些年,老王的公司实现了高利润和快速扩张。
面对信用卡越来越多的逾期授信额度,除了打包案件给老王等外部催收公司,还有民生银行等发卡银行选择进行内部催收。
民生银行在2007年成立了资产管理部,将一些原来负责发卡的员工调到岗位上负责催收。“我刚入职的时候,团队只有几十个人。到2011年,两个部门,100多人,”一位在民生银行工作多年的人士告诉界面新闻。逾期账户按账期长短分为M1、M2、M3、M3+,M3+每天处理100个左右,M0和M2之间有四五百个滚动账户。金额主要集中在几千元和三万元左右两个区间,催收人员收取货款比例千分之六的提成。
“尤其是2013年佣金上不封顶后,虽然累,但收入还是很可观的。”前述民生银行员工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早期客户抗催能力差,容易还款”。
作为银行里的催收员,可以拿到央行的征信报告和信用卡申请的原始资料。当你与欠款客户失去联系时,往往一个电话就能得到客户单位、街道派出所甚至村委会、乡政府的帮助。“当时银行的身份还是不一样的。”
即使遇到非常“懒”的客户,催收员也经常通过私人手机模仿司法或公安的口吻,以刑法第196条“信用卡诈骗罪”向客户施压,或者请当地信用卡分中心的同事上门催收,以达到还钱的目的。
从2007年到2013年,民生银行内部的催收业务逐渐开始规范。采集员在工作时间必须上交手机,工作电脑屏蔽外网。央行征信查询权限归专人,央行征信端口与账户直连,不允许查询他人征信。
“这台早就坏了,”该人士无奈地说。“债务人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单位和当地已经习惯了接电话,不会再有人帮银行了。”
“不仅信用卡催收越来越难,银行对催收公司的资质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中小公司基本上没办法和银行合作。”
危险边缘的“高光”时刻
信用卡催收具有金额小、案件数量多的特点。此外,由于申请条件往往非常宽松,甚至是欺诈性的,信用卡逾期后很难找到债务人的联系方式和有效地址。
但信用卡催收进入瓶颈阶段后,汽车金融的快速发展给催收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2008年,我国汽车金融信贷规模达到1500亿,此后发展迅速。到2017年,信贷规模将达到1.2万亿左右,年复合增长率26%。
老王和他的合伙人发现机会又来了,公司业务马上从信用卡催收转向汽车金融催收。
这一次,他们开始为各个汽车金融、租赁公司收车、收车。砍掉大部分电话收集队,保持年轻力壮,收集车,照顾所有人。汽车金融公司对催收代理人几乎没有门槛限制,没多久就拿下了几家大型汽车金融公司的合作。
当借款人逾期天数较高时,催收公司会凭甲方公司的授权委托书和借款合同与借款人协商,以礼貌的方式为甲方公司追回款项或车辆。
但是,借款人一般不配合。当借款人不还钱不还车的时候,老王和他的兄弟们会把车要回来。
查借款人信息,蹲点,偷偷装GPS,甚至配钥匙偷车或者拦车抢劫,用老王的话说“有些做法不上台面”,但是“甲方公司追讨资产的需求太强烈,提成太丰厚”。
“如果你欠一辆车10万,收车的提成也就几万。如果你还能让客户还钱,我们就拿走5万,比信用卡催收高多了。”
“传统的预告片方式肯定会有抢劫。”某传统汽车金融公司催收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对于心有、大白汽车、小额贷款网等互联网汽车融资租赁公司来说,收车需求更为强烈。
与银行和传统汽车金融公司相比,金木公司不仅车价低,而且客户群体资质也较低。互联网公司没有耐心,收车环节起步较早。“钱是银行的,借款人不还,我们只能补。我们和银行有自下而上的协议,在截止日期后30天直接取车”,一位名信员工告诉界面新闻。
据介绍,“高峰”期间,老王粲晚上拿回6辆车,赚几十万提成。老王穿着黑色貂皮大衣,戴着手指粗的金项链,业内人称“王哥”。
近年来,追随葛望的张涛发现收藏界突然出现了许多新面孔。
现金贷市场的兴起,为各种小型催收公司的诞生和野蛮生长提供了沃土。为了拿单,为了拿到退款率,催收底线一再降低。讨债很快以侮辱、殴打、拘留、艾滋病讨债甚至死亡的形式进入大众视线。
与汽车催收业务不同的是,“现金贷和网贷的催收根据账期长短,大概是30%、50%甚至高达90%”,安徽一家小型催收公司人士告诉界面新闻。
通过快递、消费记录等个人信息的暴利,“呼死你”式的电催,以及威胁甚至暴力的上门催收,2017年底前,全国各地激增的小型私人催收公司通过“又快又尴尬”的方式攫取高额利益。
有曾经在微贷网工作的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软件,可以在用户注册后,通过技术手段在后台直接调取客户的通话记录,借款用于讨债。
2017年11月,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互联网金融监测数据显示,共发现催收平台370个,催收项目188万个,涉及催收资金1.7万亿元,注册催收人员超过150万人。仅2017年6月至11月,监测催收超过1000万次,施暴者79万人,暴力催收受害者92万人。
中国互联网金融举报信息平台运行两年来,共收到举报17万件,主要集中在暴力催收和客户隐私保护方面,占比84%。
“失踪”的收集
随着金融监管的逐步收紧,2017年底开始了对催收行业的治理。
2017年12月1日,《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出台,对网络小额贷款进行清理整顿。《通知》不仅对现金贷业务暴露出的过度借贷、重复授信、催收不当、利率畸高、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提出了要求,还对小额贷款公司突破融资限额、银行业金融机构违规将资金流向“现金贷”等深层次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很快,《关于做好P2P点对点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下发,网贷平台正式从狂欢式扩张进入统一监管的生死期。
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做好中国银保监会银行业金融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规范民间借贷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的通知》。公安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开始查处非法手段收取民间贷款,净化金融环境。
截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刑事案件1.7万余件、5.7万余人。
在这一轮监管的重锤下,曾经如野草般的催收公司成为行业关键词。
据界面新闻报道,今年北京各种汽车金融、催收行业会议中,很多话题都被定位为“寻找出路”、“再出发”。
“金融租赁公司被纳入银监会监管,除恶务尽给汽车金融业务的贷后管理带来了艰巨挑战。今年,该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困难。”某汽车金融行业峰会负责人感叹。
“我们天天夹着尾巴做生意,东北、Xi、河南的催收代理都被抓了。”某金融公司人士表示。
“情况不好,收车佣金也提高到了15%到30%,回收率还是不高。但由于还款时提前支付了利息,所以可以在之后提起诉讼,让借款人偿还本金。”某互联网汽车金融公司人士告诉界面新闻,由于回收车辆不便,不良率较2018年初上升了20%。
早在今年上半年,老王就已经注意到了行业遇冷的信号,开始为自己的收藏公司寻求转型。但受限于行业和门槛,转型对于大多数收藏从业者来说太难了。
现在业内朋友说起老王,语气很平淡。“追上去,没办法。我们已经培训了员工,妇女和带孩子的车不会耽误。”
然而,猫鼠对策不是长久之计。
对于金融机构和公司来说,清收意味着不良资产回收的最后一道坎,无疑是风险控制的刚需。但是,合法合规的红线还不清楚。
“贷后催收的严格监管,促使公司从产品和审批前端不断完善和调整,在法律层面更有保障。”一位互联网金融公司人士告诉界面新闻。
在合规的缝隙中,如何平衡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关系,如何在细节上约束催收行为,如何合法有效地收回不良资产,都是仍然需要考虑的问题。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特写」催收江湖大哥的15年":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0580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