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天下第一店,天下第一巷又称什么

天下第一店,天下第一巷又称什么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新华社武汉1月25日电题:“天下第一街”浴火重生——汉正街两次“复活”背后的迭代“密码”。

新华社记者

“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

有着500年历史、被誉为“天下第一街”的汉正街,历经沧桑,依然充满活力:每天有10多万“货主”来来往往,日均服装交易额达到2亿多元。业内估计,每年仅男装的线上线下销售额就占全国市场的30%左右。

曾经,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尾巴”,一度被关停,作为“乱七八糟”批发市场的代表,几乎整体搬家。

汉正街两次“重生”背后有哪些迭代的“密码”?

从“投机”到“改革先锋”,首次迭代打造内贸经济“初级版”

这是武汉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照片。新华社记者李义方摄

40多年前,他在汉正街摆摊养家,也因“投机倒把”锒铛入狱;40年后,在人民大会堂,他受到了“改革先锋”的表彰。78岁的郑菊宣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命运会有这么大的转折。

上世纪50年代,在汉正街土生土长的郑菊宣双目失明,在家门口摆地摊,卖五角星和勋章,背着冰棒盒四处叫卖。凭着货真价实、值得信赖的生意,郑菊萱的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也被同行戏称为“瞎子”。

汉正街,位于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兴起于明代成化年间。曾经有过“十里依市扬帆,万灯璀璨”的繁华景象。

然而,有着“货活汉口”美誉的汉正街,一度日渐“凋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朱彦夫回忆说,当时中国处于计划经济阶段,工业基础薄弱,各种物资供应有限。小到一颗纽扣、一把雨伞,都需要经过从国企生产——国有商业部门收购后定价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规划“路线图”。

当时,个体户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产物;个人购买和定价销售会陷入“投机倒把”的罪名。汉正街所有小商品交易被禁止,个体户也被禁止。

曾经熙熙攘攘的汉正街突然变得冷清起来。

“我要养孩子,要养老婆,找不到工作。我因为生计不得不继续偷偷做小生意。”郑菊萱说,为此他进了一个学习班,还被关进看守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武汉决定放开汉正街商品市场。刚从看守所出来的郑菊轩很快向工商部门递交了申请,成为第一批申请工商营业执照的103名个体户。

“我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做生意了,再也不用偷偷摸摸,提心吊胆了。”郑菊宣说,那时候生意真的很红火,针、纽扣、火石都是成堆卖的。

这是武汉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照片。新华社记者刘摄

高峰期,汉正街形成了60多个专业市场和一个小商品综合市场,有30多万种商品,每天有30多万人次前来购买商品,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上世纪80年代,郑菊萱成为武汉第一个万元户、百万富翁。

改革开放后,“买卖全国”的汉正街迅速恢复了市场繁荣,成为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代表,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先行者和实验区。

从“凌乱作坊”到“时尚一条街”,第二次迭代催生了批发市场的“升级版”。

汉正街龙腾大道上的服装商人李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步步建立起男装品牌的“合伙人”。这个面积不到80平米的小店,现在每年卖出几百万件男装。

“10多年来,汉正街整体搬迁的消息不断。”李涛说,他和许多服装商人试图搬出汉正街,最终搬了回来。

搬出去又搬回来,是汉正街很多服装商户的共同经历。

90年代,随着汉正街市场的不断扩大,弊端日益凸显:依靠现金、现货、现场“三现”交易,市场瓶颈难以突破;传统的“买全国,卖全国”,批发量模式逐渐式微;占道经营、前店后厂、火灾频发等“乱作坊”的模式。

搬迁还是转型?汉正街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搬迁很正常,转型很难解决。汉正街管委会原副主任熊国汉说,城市核心区的综合批发市场,商铺、仓库、加工、房屋密度大,超过了城市容量极限,受消防、交通、治安、环境等限制,往往被迫整体搬迁。本土转型的成功案例很少。

在汉正街经营了20多年的张力智说,服装行业利润率相对较高,但需要产业集中度和知名度。离开汉正街,就远离了汉口商业脉络。

1月21日,在位于汉正街的武汉国际时尚中心星辉线上名人电商中心,主播通过直播向观众推广衣服。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张庆辉表示,武汉文化底蕴深厚,产业链完整,棉纺和服装加工业基础雄厚,服装设计院校众多,专业人才丰富。“互联网时代,汉正街还是一块金字招牌”。

经过“综合整治、拆迁征收、产业升级”和全面“禁货”,汉正街消防问题突出的43家市场被关闭。数千家加工厂和数万商户搬迁至武汉的黄陂、孝感汉川、潜江等地。

留下来的服装商户,生产车间和仓库都搬了出来,门前狭窄的道路被改造拓宽了。原本“凌乱”的作坊变成了时尚的店铺,外观新颖的店铺,只保留了展示和交易功能。

由此,汉正街从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变成了一条时尚街。

目前,依托武汉周边60公里内3000多家服装企业和80万产业工人的支撑,汉正街服装年交易额近千亿元,与广州、杭州的服装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从追求规模,盲目走量;然后找准定位,顺利转型,汉正街只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缩影。

从“复制和品牌化”到“中国式设计”,三次迭代培育出了潮品供应的“现代版”。

走进汉正街品牌服装批发广场,3000多家服装商家云集,前来购物和“进货”的顾客人头攒动。位于六楼的设计中心,几十名设计师和样衣工人正在忙碌,版面设计、样衣加工、新款上架...

一公里外,在建的武汉国际时尚中心主体结构已经成型。3000多个品牌将入驻时尚中心,投资100亿元将于今年9月投入运营,汇聚国内外设计团队和服装加工企业资源,打造服装行业共享平台。

1月21日,汉正街IN-LAB国际服装设计中心的设计师在设计服装。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针对“复制加品牌”、原创设计不足、假货泛滥等弊端,汉正街与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合作,以“订单式”培养设计人才。目前已有300家服装设计师工作室进驻,汉正街成为展示“汉派”设计的重要窗口。

以前习惯了“赌”的潮流。商家看中几个款式,就买几万块,稍微改变一下库存,就损失惨重。武汉国际时尚中心运营后,借助原创设计资源共享、快速响应加工保障、全程在线物流配送,帮助服装商家实现“小订单、快速响应”运营。

“未来,商家可以小批量下单,结合市场反馈,在3到7天内完成批量生产、物流配送的全过程,快速响应,降低库存,提高利润。”负责武汉国际时尚中心运营的复星集团尚云产业总裁田作云说。

随着网络技术和快递业的发展,各种中式服装和日常时尚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流入全国各地。

如今琳琅满目的服装款式不断更新,潮流“网络名人”在线直播推荐,不定期举办时装发布会和城市t台秀,散发着汉正街的青春与时尚。

武汉市硚口区委书记荆新华说,在中国经济从短缺到繁荣再到个性化的飞跃过程中,汉正街以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抓住机遇的经营精神一次又一次地获得新生。

汉正街上人头攒动,奋斗者孜孜不倦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记者唐伟斌、刘紫玲、廖俊、李劲锋)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天下第一店,天下第一巷又称什么":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6871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