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太和县:启用田教授探索脱贫良策/陈颖
产业是基础,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江西省太和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本土人才培养使用模式,组建了覆盖全县的“田教授”团队,探索出一条精准脱贫、产业“造血”的好路子。这一创新做法入选了第一届、第三届全国基层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入选了北京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典型案例。
太和县为什么要建“田教授”团队?田教授如何带领贫困户脱贫?“田教授”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效果如何?日前,《井冈山日报》采访组来到太和县,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
“田教授”人才服务模式。
帮助摆脱贫困
建立一支覆盖全县的“田教授”队伍。
穿过县城三路,走进田教授的创客聚居部,可以直观地看到太和县探索田教授模式的来龙去脉、主要做法和效果。这是一个集学习培训、产品销售、创业发展为一体的面向田教授和太和县贫困群众的综合服务平台。
覆盖全县“田教授”团队。
方式和效果
发展农业产业是增强贫困人口“造血”功能,实现稳定增收的关键。太和县在调查中发现,缺乏工业致富项目和工业发展技术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以往专业人才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培养方式单一、学用效果脱节、远程教学缺乏互动、外教“水土不服”等突出问题,太和县转变观念,转变视角,立足本地,激发内力,积极探索创新本地人才培养使用模式,选派“本地专家”覆盖全县。
记者了解到,太和县的田教授有着严格的选拔标准。他要经过“群众推荐、村级申报、乡镇遴选、县级审核、培训晋升、试用考评”六个环节,按照“组织放心、群众信得过、产业买得起、技术太硬、教得懂”五个标准,一步步选拔。
目前,太和县已向本地人才“田教授”颁发荣誉证书1399份。同时还建立了动态管理“田教授”信息资源库,分乡镇组和扶贫行业,组建了44人的县级服务组、306人的乡镇服务总队和1049人的村级服务队。县、乡、村三级服务队的建立,探索出了一支贴近群众、贴近行业、贴近田间地头的技术队伍,为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攻坚服务。
把“土”变成“香”
激活田教授团队引领扶贫
“田教授”学历不高,但对脚下的土地更熟悉,对群众的感情更强烈。这些“本土专家”常年在生产一线,生产实践经验更接地气。普及起来容易产生“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个经济,富裕一个农村”的效果,激发人们的信心。太和县充分发挥“田教授”的优势,引导和鼓励“田教授”建功立业,施展才华带富一方。
传授身边的技能,更精准的培训穷人。苏溪镇田教授带头发展“杨小二六”蜜桔种植产业。因为这几年产业发展不错,周边地区的农民都想加入“杨小二六”蜜桔种植产业。在他的带领下,100多户农户从事“杨小二六”蜜桔种植产业,面积达2000多亩。针对种植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朱晓萍收集问题,分类指导,将需要的技术传授给农民,精准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
为了发展工业,田教授将教穷人他们需要什么。太和县采取群众点播、乡镇订购、团队点播、培训后评估的“三单评价”服务模式,定期送“学”下乡,传递贫困群众最急需、最需要掌握的技术,精准对接贫困群众产业发展需求。特别是“田教授+合作社”与贫困群众采取“1+1”精准结对帮扶的方式,找到了贫困群众的产业致富之路。
依托身边的产业,培训穷人更方便。罗溪镇宝泉村贫困户钟,在田教授中药材种植基地工作,学习中药材种植技术,以土地资金的形式与田教授的“稻虾合作”基地合作。这样,钟每年可增加收入7000多元。
据了解,目前,田教授在太和县的扶贫产业已覆盖乌鸡、稻虾、灵芝、竹芋、井岗蜜柚等领域,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依托田教授的扶贫产业,建立了472个扶贫培训基地,改变了以往室内说教式的培训方式,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面对面“传、帮、带”。同时建立村级“田教授”服务团队工作室,开通热线、微信群,及时为贫困群众产业发展咨询答疑。
用身边的语言去培训穷人更受欢迎。“田教授”讲的是当地方言,通俗易懂,群众容易掌握。产业技术培训由“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刘,老营盘镇小庄村田教授,从事蜜蜂养殖,结对帮扶了两个贫困户。他平时用客家语给贫困户传授养蜂技术,晦涩难懂的专业技术语言变得通俗易懂。
为提高田教授的带富能力,太和县对142名“田教授”带头人进行培训,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创业意识、带贫能力等内容,促进创业致富带头人与贫困户共同发展、共振,实现增收致富。
把“优秀”提升为“潜力”
善用田教授团队脱贫。
“田教授”采用“依托身边产业、使用身边语言、传授身边技术”的农业产业培训服务模式,接地气、有活力,有效促进了扶贫富民、壮大富民产业、促进农村文明和谐。
给穷人带来财富。在苏溪镇,磨山村的田教授有点名气,是种植百合的“土专家”。肖公耀有自己的百合田间管理和病虫害处理的“土法”,而这些“土法”都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反复实验和总结。在大规模种植百合的同时,他带领村里19户贫困户以产业发展基金合作经营的形式加入了村种植合作社,大力发展百合产业,为贫困户提供了一个打工和学习种植技术的渠道,使贫困户平均收入达到4000元。
“田教授”肖公耀和他的证书
目前,通过田教授的“1+1”精准帮扶,泰和已有2201户贫困户通过小额信用贷款7577.41万元参与到合作养殖过程中,297个行政村通过资产和资金与田教授的产业合作社合作,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00多万元。
壮大了富民产业。碧溪镇曲斗村的“田教授”邱向周围群众传授育苗技术。曲斗村130多户农民加入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300多亩,年纯收入600多万元。曲斗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苗木村。
三年来,在田教授的带动下,通过发展肉牛、乌骨鸡、井岗蜜柚、百合、中药材等特色种养业,全县所有贫困户实现了扶贫全覆盖。
苏溪镇百合种植业
促进了农村和谐。朱建华,万和镇田教授,从事湖羊养殖。村里有12户贫困户自愿到农场劳动,每月能帮助他们增收800多元。在“田教授”的带领下,贫困群众学习技能、谋求发展的主动性越来越强,幸福指数稳步上升,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打破了“等东西”的思想。
“田教授”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基层党组织凝聚力逐年增强,现代乡村治理逐年提升。太和县连续多年被授予“江西省平安县”荣誉称号。
作者:井冈山报社
责任编辑:赵鼎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泰和县田军,江西省泰和县委":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658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