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滴滴出行”、“去哪儿旅行”、“Hellobike”等app,可以在显眼的位置看到“借钱”;点击应用程序,如“JD。COM”、“58同城”、“美颜相机”,在显眼的位置还能看到“借钱”...
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不少手机app都有与主营业务无关的借贷功能,并以低利率和红包为噱头引导用户开户。App“借钱”满天飞,背后隐藏多重风险。
各类app都对“借钱”业务虎视眈眈
有手机App用户告诉记者,一些生活中常用的App变成了“理财App”。就连常用的拍照和办公软件都有借钱的功能,经常会出现弹窗提示,鼓励用户开通借款功能。
青岛市民郑宇告诉记者,她常用的拍照App“美颜相机”最近打开后总有一条弹窗提示,提示给她发一个高达88.88元的红包。你点开红包后,会进入一个“美图e钱包”界面,里面有“你有最高20万的额度可以领取”“你最高可以贷20万”等诱人的广告。“一个拍照软件,为什么总有贷款广告?不懂。”郑伟说。
该公司多名员工告诉记者,不仅是相机软件,常用的办公软件“WPS Office”也有借钱功能,号称“低利率,无抵押,最高贷款9.64万元,年利率7.2%起”。
记者下载了一些常用的App测试发现,很多社交、出行、生活服务类App都有借书功能,部分App还将借书功能作为重点模块显示。例如,用于叫车服务的“滴滴出行”,在App主页上有一个借钱的按钮,与打车、搭便车和自行车共享等功能并列。在外卖应用“饿了么?”,借阅功能不仅出现在首页,还有七八种借阅服务。在社交App“陌陌”上,其提供的贷款服务宣称最高额度为6万元,且“无抵押无担保,用手机和银行卡即可申请”。
此外,还有一些app以“免费会员”为噱头,引导用户使用贷款服务。例如,某视频App以“免费赠送VIP会员三个月”为由,引导用户点击广告,点击后会出现“新用户首次获得30天免息券”、“最高可贷金额20万元”等点对点借贷广告。山东艺术学院大四学生孙思齐说,在视频app“爱奇艺”的应用界面中,有时会出现出借功能的广告;平台还声称,只要注册并完成贷款,就可以获得会员。
许多应用程序在其借贷服务中表明资金来自银行和持牌借贷机构。记者咨询了某社交App的客服人员。对方称App是金融机构的合作伙伴,负责接入借贷服务;推广平台本身不提供资金,发生纠纷需要借款人和资金提供方协商解决。
“轻松借款”背后隐藏多重风险
社交、旅游、视频等生活服务类app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很多没有强烈的借贷需求;在这些app的宣传下,部分用户被诱惑开通了借贷功能。
记者发现,很多平台的借款功能都是以“实时审批,快速到账”为基础,承诺额度也不低。几个app在审核贷款功能的开通上相当宽松。填写个人姓名和身份证号,进行人脸识别后,绑定收款银行卡即可借款。
一些app中的借贷功能也是用低利率吸引用户,但实际上是用高利率埋没的。某App宣称贷款额度最高20万,最低年化利率只有7.2%;然而,当记者按照App中的要求填写各种个人信息时,年化利率突然升至23.4%。
在黑猫投诉等互联网投诉平台上,不少用户投诉部分app中的借贷功能存在重复扣款、收取高额利息、开通后无法取消等问题。
一位银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普通用户在银行办理信用卡,一般初始额度只有两三万元;但App上很多借贷功能都声称可以提供30万到50万的额度。一旦额度过高,如果用户还款逾期,会带来很大的金融风险。
互联网经济专家刘兴亮认为,很多App用户数量众多。如果平台通过诱导的方式宣传借贷功能,一些风险意识不足、消费者自制力差的群体可能会有过度借贷的可能。
多名大学生反映黑猫投诉称,看到某社交app上频繁出现的借款广告,经不住诱惑,试图借款,金额从1万元到3万元不等。但借款后无力偿还,影响了个人征信。
此外,出借功能也非常容易侵犯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国家网信办在今年5月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有84个app非法收集个人信息,其中超过一半的app具有金融功能。这些app存在非法获取、过度采集、对个人信息过度索取等问题。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些中小借贷平台的个人信息很容易泄露。个别平台为了追求利益,会将个人信息“打包”出售给第三方;只要用户在一个借贷平台申请过贷款,其他借贷平台的骚扰电话就会“蜂拥而至”。
对App借贷加强监管刻不容缓。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开始尝试使用移动终端上的金融平台借钱。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部分公司的“80后”、“90后”客户占比超过90%,其中“90后”客户普遍占比50%左右。
相关专家认为,相比专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的app,一些常见的生活类app用户更多,覆盖面更广。由于使用频率高,网民更容易陷入网贷陷阱,引发互联网金融风险。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此类app的监管,堵塞由此产生的互联网金融漏洞。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顾磊表示,应不断加强对手机App借贷功能现象的监管。对于“任何App都可以放贷”的现状,必须有更精准的规范和约束。比如在平台借贷资质、用户申请门槛、推广方式等方面,应该有更明确、更严格的标准。,以实现App借贷业务的有序适度发展。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部分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范围没有明确规定,部分信贷资金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债市等金融市场。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平台的引导,在用户申请审核、贷款使用、流向等方面的监管更加严格。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璇表示,许多普通用户的金融知识有限,容易受到平台上夸大宣传的诱惑。行业监管部门可以定期在校园、社区等场所开展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培养更多的人形成良好的金融素养,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意识。(邵鲁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轻松借款app靠得住吗,有哪些可以轻松贷款的软件":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658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